守株待兔的主人公是誰
守株待兔的主人公是宋國的一個農夫。這個故事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惫适峦ㄟ^這個宋國農夫的經歷,告誡人們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總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財,結果只能是一無所獲。這個故事也常用來諷刺那些不知變通、死守狹隘經驗的人。
守株待兔的主人公名字
守株待兔的主人公是宋國的一個農夫。這個故事最早見于《韓非子?五蠢》中,講述了這位農夫因為一只兔子偶然撞死在田中的樹樁上,便放下農具,每天守在樹樁旁邊,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結果兔子沒有再得到,而他自己也被宋國人恥笑。這個故事告誡人們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總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財,結果只能是一事無成。
守株待兔講了一個什么故事
守株待兔是一個中國古代的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五蠹》。故事講的是宋國有一個農夫,他的田地里有一個樹樁。一天,一只兔子在奔跑中不小心撞到了樹樁上,脖子折斷而死。農夫沒有費任何力氣就得到了這只兔子,于是他便放下農具,每天守在樹樁旁邊,希望能再次得到撞死的兔子。他再也沒有得到兔子,反而成了宋國人的笑柄。
這個故事的寓意是告誡人們不要存有僥幸心理,不要總想著不勞而獲。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之財,結果只能是一無所獲。它也諷刺了那些把偶然發生的事情當作永恒不變的規律,不肯積極努力,只想得到意外收獲的人們。我們不應死守教條規矩,而應積極主動地創造成果。
成語“守株待兔”由此而來,原比喻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現也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在現代漢語中,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批評那些不知變通、只依賴偶然機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