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言志出自
“詩言志”這一概念最早出自《尚書·堯典》。在中國古代文學理論中,“詩言志”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它概括了詩歌表現作家思想情感的特點。朱自清在《〈詩言志辨〉序》中稱這是中國歷代詩論“開山的綱領”,對后來的文論詩論有長久的影響。“詩言志”的“志”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有著不同的內涵,早期可能更側重于政治抱負,而到了后來則更多地包含了個人的思想、意愿和感情。《毛詩序》中說:“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這表明了“詩言志”不僅僅是表達個人情感,也包括了社會作用和藝術性。
詩言志最早出自哪里
“詩言志”這一概念最早出自《尚書·堯典》(古文《尚書·舜典》),原文為:“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這句話概括了詩歌的本質特征,即詩歌是表達人的思想、志向和抱負的。在古代中國,詩歌不僅是藝術形式,也是政治和倫理教化的工具。“詩言志”的理論對后世的文學理論和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朱自清先生認為這是中國歷代詩論的“開山的綱領”,對后來的文學理論有著長久的影響。
詩言志與詩經的區別
“詩言志”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概念,它強調詩歌要表達詩人的思想、抱負和志向。這個概念最早見于《尚書·堯典》,后來在《左傳》、《莊子》、《荀子》、《禮記》等多部典籍中都有提及。“詩言志”的內涵隨著時間發展而豐富,從最初的政治抱負擴展到更廣泛的情感和思想表達,包括個人的情感、意愿和理想。
《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其中的作品被認為是“詩言志”的典型代表。《詩經》分為“風”、“雅”、“頌”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十五“國風”,大部分是黃河流域的民間樂歌,共160篇;“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共105篇;“頌”分為“周頌”、“魯頌”和“商頌”,共40篇。《詩經》的內容涵蓋了勞動、愛情、戰爭、徭役、壓迫與反抗、風俗與婚姻、祭祖與宴會等多個方面,是周代社會生活的反映。
“詩言志”與《詩經》的區別在于,“詩言志”是一個關于詩歌創作目的和功能的文論概念,而《詩經》是一部具體的文學作品集。《詩經》中的作品體現了“詩言志”的精神,通過詩歌傳達了當時人們的思想情感和社會生活。《詩經》的編纂和“詩言志”的概念相互關聯,但一個是文學作品的集合,一個是文學理論的表述。《詩經》作為一部詩歌總集,其作品的創作和收錄反映了“詩言志”的理念,即通過詩歌來表達和傳達詩人的志向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