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誰提出的
“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這一文學主張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王安石提出的。王安石強調文學創作應與政治活動緊密結合,主張文學應服務于社會,強調文章的現實功能和社會效果,倡導文道合一。他在《上人書》中明確提出:“所謂文者,務為有補于世而已矣;所謂辭者,猶器之有刻鏤繪畫也。誠使巧且華,不必適用;誠使適用,亦不必巧且華。要之以適用為本,以刻鏤繪畫為之容也。” 王安石的這一觀點,不僅體現了他對文學創作的要求,也反映了他對社會現實的深刻關注和對改革的執著追求。
文章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是
“文章有補于世,以適用為本”這句話出自宋代文學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上人書》。在這篇文章中,王安石闡述了自己對文學創作的見解,認為文章的根本目的應該是對社會有所補益,即“有補于世”。他進一步指出,文章的文采和表現形式,如同器物上的雕刻和繪畫,雖然重要,但不應本末倒置,應當以實用為根本。
王安石在這篇文章中批評了當時一些文人過于注重文采而忽視文章的實際內容和社會價值的傾向。他認為,文章應該以傳達禮教和治國理政為目的,而文采只是文章的外在裝飾。他強調,文章的真正價值在于其能夠對社會有所貢獻,而不僅僅是藝術上的成就。
王安石的這一觀點,體現了他對文學的實用主義態度,也反映了他作為一位政治家對文學社會功能的重視。他的這種思想在當時的文學理論中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對后世的文學創作和理論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有補于世什么意思
“有補于世”這個成語意味著對時代或社會有所貢獻或幫助。它通常用來描述那些能夠對社會發展產生積極影響的行為、思想或作品。這個成語與“無補于世”相對,后者指的是對時代或社會沒有幫助或貢獻的事物或行為。
在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上人書》中,他提出了自己對文學創作的見解,認為文章的目的是為了“有補于世”,即文章應當對社會有所裨益,而不僅僅是追求文辭的華麗。王安石強調,文章的內容應該以適用為主,文辭的修飾雖然也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
這個成語可以用來形容各種有益于社會的行為或作品,比如科技創新、文學作品、政策改革等,只要它們能夠對社會產生積極的影響,都可以說它們是“有補于世”的。